道家蓬莱仙山是什么样的?蓬莱仙境鸟语花香
要想了解
道教蓬莱仙山什么样,《三才图会》中有答案。与昆仑一样,蓬莱也经历了由神话到历史的过程。《旧唐书》记载,唐代神龙三年(707),改黄县为蓬莱县,移州治于蓬莱。天宝元年,以登州为东牟郡……如意元年,于县置登州。神龙三年,改为蓬莱,移于今所。唐代以来,政府正式将蓬莱作为一个地名而设立。其后,蓬莱便成了一个真实的地理名称。据《大明一统志》载,宋代在府城北三里丹崖山建蓬莱阁。也就是说,自唐代始,蓬莱便有了两个含义,一个是蓬莱县真实的地理名称,一个是渤海中无法到达的蓬莱仙山。
《三才图会》属于私人性质编纂的类书,取材广博,包揽天文、地理、人物、时令、宫室、器用、身体、衣服、人事、仪制、珍宝、文史、鸟兽、草木等十四门,宏括浩博。在文字说明之外,附有插图。
地理篇分十六卷,囊括山海舆地全图、华夷一统图、五镇四海五渎、十大洞天、三十六洞天、七十二福地等传统名山道教圣地,以及各省舆图和所属名山。根据作者自述,一些地方作者曾亲自到达,一些地方则是搜集资料编辑而成。舆图根据传统的画法绘出,然其地名皆有事实根据。
虽然如此,《三才图会》依然收录了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蓬莱,并将之归属在山东省的舆图上,收录在《登州府境图》之中。所谓舆图,即车马能到之处。细观察之,将蓬莱山画在登州府、蓬莱县正北方的海中,以柱状和三角形画出(图1)。其后在单独名山图介绍时又将蓬莱山画出(图2),并作具体介绍:
蓬莱山,一名蓬丘山,一名云来山。在东海中,高一千里,地方三千里。上有金台玉阙,乃神仙之都,上帝游息之地。海水正黑,而为溟渤,无风而海浪万丈,不可往来。唯飞仙间有能到者……
这些认识仍建立在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山海经》《海内十洲记》等典籍的记载上。图中将蓬莱描绘成柱状的蘑菇形,周围被日月星辰环绕,以示与天相通。其上绘有道教洞穴,融合了洞天的仙山观念。其下绘有海浪,保持了神山的原始模式。这种来自古代“天圆地方”的认识在明代出版的《天地定位之图》中也可以看到。“天圆如倚盖”“地方如棋局”,方形的大地周边布满星辰,北方有日、南方有月。这是传统中国的空间认知。在明版《正统道藏》所收录的《三才定位图》中,关于天地空间方位的界定(图3)也以神山为中心柱,采用昆仑山图像模式,其上绘有楼阁,体现与天相通。这种认知一直保留在晚明《三才图会》里的《蓬莱山图》之中。
蓬莱的地位之高,除了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的记载,后世不敢轻易否定的原因之外,也有特殊原因,那便是蓬莱的蜃景。
虽然,汉代东方朔就已经认为,成仙不成仙在于有道,而不在于去蓬莱求仙,他劝汉武帝曰:“夫仙者……若其有道,不忧不得;若其无道,虽至蓬莱见仙人,亦无益也。臣愿陛下第还宫静处……”但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完全放弃对蓬莱仙山的向往。无论诗文还是图画,对蓬莱的想象与向往从未停止过。这种浪漫的想象也导致文人骚客至实际地名蓬莱县到访,海市也由此得以阐发,并被不断演绎。
然而不仅蓬莱的表现受制于传统的神话观念和图像模式,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也影响到其他名山的绘制。这种情况大概为晚明奇观类书的一个特征。如与《三才图会》同一年(1609)出版的杨尔曾(生卒不详)《新镌海内奇观》,不仅收录了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、七十二福地,同时也收录了海中名山与海上十洲。《新镌海内奇观》所列海上名山分别是:蓬莱、扶桑、方丈、沧浪、昆仑五山。既与《列子》中圆峤、岱舆、方丈、蓬莱、昆仑不同,也与《史记》所载海上三山蓬莱、方丈、昆仑不同,多出了沧浪、扶桑,少了圆峤、岱舆。
《新镌海内奇观》的凡例,根据纂书者杨尔曾的说法,大部分名山来自搜罗集料汇编,这些资料包括名家图绘、地方县志资料。至于边远未至之地,则稍加发挥。总体上不敢臆造。对于洞天福地,卷中已难尽载。至于十洲三岛,作者认为像庄周梦蝶一样不可寻,故不绘图像,附之卷末以备名考。
相对于《新镌海内奇观》,《三才图会》的图谱要更为详尽。如对道教名山的表现,更多借助仙山的观念。多数道教仙山也被画成了挺拔的柱状形,如道教第二大洞天大涤山(图5)、第二十九洞天仙都山(图6)、第三十四洞天天目山(图7)等道教名山也画成柱状,其上有一宽广的平台,与早期神山模式观念一致。现实中这些山自然不是柱状形,将其画作柱状形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仙山的想象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三才图会》描绘仙山的图像中常常有洞穴与之相配置,大涤山、天目山以及蓬莱仙山皆画有洞穴,另外茅山图、支硎山图、仙都山图、三衡山图也画有洞穴与柱状山峰。洞穴代表着道教的洞天,虽然道教经典设定为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、七十二福地。但广义来讲,道教对于洞穴的崇拜,使一些不在洞天福地之列的名山,也描绘有洞穴以增添仙山的氛围。当然一些名山也有仙人得道、洞穴修仙的故事流传,使这些不在洞天福地之列的名山也成了仙域的象征。如支硎山没有洞天,但有石室。晋支遁道林尝隐此山,《姑苏志》:“因支遁故以支硎为号,山有石室、温泉及放鹤亭、马迹石,皆道林盘桓处……”此外,海上仙山的观念也影响了没有仙道传说的名山。例如北京南边有一“南海子”名迹(图8),由于其地在水中,《三才图会·南海子图》所画图与蓬莱高度相似。其图为柱状山峰,山顶成平台,山下洪涛万丈。“南海子”旧为“下马飞放”景点,从图旁说明性文字可得知一些信息:“南海子在城南二十里,旧为下马飞放,泊内按鹰台。永乐二十年增广其地,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,乃域养禽兽,种植蔬果,之所中有海子大小凡三,其水四时不竭,汪洋若海。以禁城北有海子,故别名曰‘南海子’。”文字的说明似也受到了描述道教神山话语影响,增添了不少夸张修饰的成分。此类图像可以看作仙山神话观念对普通名胜的影响。
《道家蓬莱仙山是什么样的?蓬莱仙境鸟语花香》由
我要咒语网资料整理与编写,转摘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