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咒语大全首页 > 学习净业三福的重要性

学习净业三福的重要性

净业三福不长,主要内容三条共十一句话,却十分重要,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

第一,净业三福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必须修学的。

佛在经中说:“我今为汝广说众譬,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,欲修净业者,得生西方极乐国土。欲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: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二者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三者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如此三事,名为净业。”

世尊这段开示,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些未来世的凡夫,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必须按照净业三福修学。从修行人的现状来说,念佛者多,往生者少。究其原因,就是没有修净业三福。若能明白净业三福,如法修行,在此基础上,再念佛,则能象古大德所说,“万修万人去”了。

第二,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修行的必经之路。

这一点佛在经中说得很清楚:“此三种业,乃是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。”这短短的几句话,既是佛陀的经验之谈,也是对后来人——弟子们的启示。所谓经验之谈,就是告诉我们过去的佛和现在的佛,都是修学净业三福成就的,他们是过来人,对此深有体会。所谓对后来人的启示,则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这些现在的凡夫——未来的佛,

所有真诚的学佛者,要想成佛,就应按照净业三福去修学。这就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地为我们指出了修学的内容,指示了方向。

第一福:一者,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

1。孝养父母

孝养父母,尊敬老人,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自古以来,祖祖辈辈,代代相传。我们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结晶。这个“孝”字就能充分体现出来。它的上半部是“老”字,下半部是个子字,这表示父子相承,继往开来,永不丢失。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。可悲的是,一些无知者,忘了父母的恩德,违背国法,弃养父母,以至老人无奈,含泪将子女告上法庭。此类丑闻常有发生,农村城市都有,见诸报端,遭人唾弃,令人发指。人们常说的“畜生不如”并非骂人,是这些人的真实写照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畜生中的乌鸦到老之后,不能出去寻找食物,就由它的儿女叼来食物喂养,这叫“乌鸦反哺”。畜生尚有如此孝心,那些不孝父母的人,与这乌鸦相比,是不是畜生不如了?

《地藏经》说:“若有众生,不孝父母,或至杀害,当堕无间地狱,千万亿劫,求出无期。”这明确告诉我们,不孝父母,甚至杀害父母的众生,都将堕落到无间地狱中去,长期遭受极大痛苦,后果不堪设想。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。由于我国近期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,一对夫妇,生一个孩子。因此,孩子便成了家家户户的掌上明珠,大人不知怎么疼孩子才好,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,一味溺爱,娇生惯养,娇纵成性,致使孩子不懂得孝养父母,尊敬老人,尊重他人,不懂文明礼貌,甚至小小年纪,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。现在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,就是忘记传统,家庭教育不成功的苦果。这也是颠倒的现象。所谓颠倒:过去大家都孝敬老人,于是家庭平安。现在不 孝敬老人,把孩子当“皇上”,众星捧月,不加管教,导致苦果。由此可见佛所说的孝养父母,对于家庭、社会、国家乃至世界的安定团结,和平幸福,是至关重要的。

释迦牟尼佛对于孝道非常重视,在许多经典中都极力提倡,例如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》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、《大方便佛报恩经》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、《妙法莲华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佛说盂兰盆经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大宝积经》、《大悲经》、《涅槃经》、《梵网经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、《菩萨本业经》、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》、《阿含经》等不可胜数。

佛在《大方便佛报恩经》中说:“如来以正遍知,宣说真实之言。为一切父母故,常修难行苦行,难舍能舍,头目髓脑,国城妻子,象马七宝,辇舆车乘,衣服饮食,卧具医药,一切给与。勤修精进、戒、施、多闻、禅定、智慧,乃至具足一切万行,不休不息,心无疲倦。为孝养父母,知恩报恩故,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“菩萨于无量阿僧衹劫,孝养父母,衣服饮食,房舍卧具,乃至身肉骨髓,其事如是,以此因缘,自致成佛。”

经中告诉我们如来以无所不知的智慧,宣说真实话语。菩萨在因地,无量劫以来,孝养父母,视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,为了一切父母,修难行苦行,难舍能舍,不惜一切,乃至生命,常修六度万行,不休不息,心无疲倦,都是为了孝养父母,知恩报恩,所以才能很快成无上正等正觉。佛菩萨都是这样想,这样做的。

比如《地藏经》开头就说:“佛在忉利天,为母说法。”这是佛为报母恩,特意到忉利天去说法的。在《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》中说,得知父亲净饭王病重,即将命终,即同弟弟难陀、堂弟阿难、儿子罗睺罗,一同去探视,净饭王见到佛等,即除病痛。经中记载:“尔时,世尊念当来世,人民凶暴,不报父母养育之恩,为是不孝之者,为是当来众生之等,设礼法故,如来躬自欲担于父王之棺。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,一切诸山岠峨涌没,如水上船。”世尊在父王去世后,预见后来人民凶暴,不报父母养育之恩,不尽孝道。为了教育这些众生,为众生做个好榜样,就亲自躬身去担负父亲的棺木。这种伟大的精神,立即感得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,巍巍群山顿时淹没,就象船沉水中一样。

《地藏经》中世尊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的前生婆罗门女,为救堕于地狱的母亲,变卖家宅,广求香花以及其他供具,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,称念名号,并于佛像前发弘誓愿,广度罪苦众生。终于将其母亲,救出地狱,同时也救出了地狱中的其他罪苦众生。在清净莲华目如来像法之中,地藏菩萨的前生光目女,为救拔堕在恶趣的母亲,听从罗汉的教示:“汝可至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,兼塑画形像,存亡获报。”又于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发大誓愿:“却后百千万亿劫中,应有世界,所有地狱及三恶道罪苦众生,誓愿救拔,令离地狱恶趣、畜生、饿鬼等,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,我然后方成正觉。”

地藏菩萨就是这样,生生世世,为救度父母,累发重誓,恭敬供养诸佛,忆念诸佛,不知疲倦,救拔一切罪苦众生。所以十方诸佛菩萨共同赞叹。 象释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萨一样,所有的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无一不是言传身教孝养父母之道。

例如近代高僧宣化上人,十九岁时,母亲逝世,在母亲墓旁披缁结庐,守孝三年。在此期间,拜《华严经》,礼净忏,修禅定,得到乡亲的爱戴礼敬,人称“白孝子”(宣化上人俗姓白)。1993年4月,当有位居士深感自己未尽孝道,为弥补过失,而发心印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》时。上人竟然说:“我也尽孝不够,也要助印此经。以忏前愆。”当即出资五千美金,助印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》。当我们面对这位人称大孝子,一生严持戒律,视众生为过去父母,为众生鞠躬尽瘁,在世界各地弘法利生,度众如海的高僧大德,说此话,作此行时,应作如何感想?

孝养父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:

一种是世间的孝养,通常就是让父母吃好、穿好、住好,精神愉快,有病护理,使父母有个幸福的晚年。如《长阿含经》中所说:“夫为人子。当以五事敬顺父母。云何为五。一者供奉能使无乏。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。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。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。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。”这是普通人的孝养。

第二种是学佛人的孝养,不仅要做到世间的孝养,而且要尽量劝导父母信奉三宝,断恶修善,持戒学佛,求生净土,永离生死轮回之苦,这是真孝,是大孝。第三种是佛菩萨的孝养,把一切众生,当作自己的父母,帮助一切众生,出离苦海,永得安乐,为报答父母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,无怨无悔,尽心尽力,鞠躬尽瘁,不知疲倦。这是圆满的孝养。

2。奉事师长

奉事师长是佛一贯的教导,如《大涅槃经》说:“菩萨摩诃萨,于昔无量阿僧衹劫前,恭敬父母、和尚、诸师、上座、长老。于无量劫,常为众生,而行布施。坚持禁戒,修习忍辱,勤行精进、禅定智慧、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,是故今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金刚之身。”这段经文是说大菩萨,都是在过去无量劫中,恭敬父母,恭敬亲自教授自己的老师,恭敬诸师、上座、长老等,依据这些老师的教导,修六度万行,因此,现在具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

《佛说菩萨行五十缘经》说:“菩萨世世喜燃灯于佛寺及师、父母前;菩萨世世随时熟果,及好香华,持上佛、比丘僧、师、父母;菩萨世世事师、父母,若见卧睡,不数惊觉,若欲使觉,当持音乐,若持好语,诵经往觉之;菩萨世世有奇异美饭食,终不独食,若师、父母有饭食,不减损而食之;菩萨世世持善意视佛,见冤家,见父母正等无有异。”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菩萨把佛师长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,世世用时熟果品,上好香华,燃灯,奇美饭食等来供养师长父母,处处小心谨慎,惟恐不敬,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。

《无量寿经》说:“佛告弥勒,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。”这是佛告诉弥勒菩萨,亦是告诫我们,应当礼敬佛陀,这是修大善。佛为大法王,是众生之大导师,只有恭敬师长,才能得真实利益。

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说:“欲得佛法实益,须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即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即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”这开示告诉我们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,必须要从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就可消一分罪业,得一分利益。有十分恭敬,就可以消十分罪业,得十分利益。这说明越恭敬,消除的罪业越多,得到的利益越大。

这恭敬的对象是三宝。首要的是恭敬佛,因为佛是我们的根本老师,我们常念: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”就是这个意思,现世一切佛法源自释迦牟尼佛,所以不能忘了这根本。怎样才算恭敬老师呢?只有依教奉行,如理如法,受持读诵,老实修行,这是最大的恭敬。

正如《华严经》所说:“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。”经中说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供养,还是远远比不上法供养。所谓法供养就是认真照老师的话去做,发菩提心供养,保持菩提心供养,一切都为众生的利益供养,代众生苦供养等,这些才是无上的供养。能这样做的学生,才是最好的学生。

对于法宝,应如《妙法莲华经》所说:“于此经卷,敬视如佛。”现在流通于世的一切经典,都是从佛的清净本性中流出的甘露,是教化众生的无价之宝,见到经卷,应当如同见到佛一样,十分恭敬。读诵听闻时,如同亲聆教诲,耳提面命,这样才能“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”

对于僧宝,亦应十分恭敬,出家的和合众(三人以上)称为僧,僧人为菩提道,舍家弃欲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弘法利生,续佛慧命,我们应当恭敬如佛。在家菩萨有责任恭敬三宝、护持三宝。正如《梵网经》所说“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,一言谤佛音声,如三百矛刺心。”

护持三宝,最重要的还是应当弄明白佛的教理和修行方法,只有四众弟子都如理如法的修行,全心全意地为众生服务,才能使众生崇敬三宝。反之,就如《楞严经》所说“云何贼人,假我衣服,裨贩如来,造种种业,皆言佛法,却非出家具戒比丘,为小乘道,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。”经中所指的假冒伪劣的出家人,披上出家人的衣服,做的是破坏佛法的勾当,拿如来佛法当作敛财的工具,破坏戒律,造种种恶业,诽谤持戒严谨的出家人是修小乘的,由此使众生产生疑惑,导致堕无间地狱。

《地藏经》也深刻地指出这些人的罪业和去向:“若有众生伪作沙门,心非沙门,破用常住,欺诳白衣,违背戒律,种种造恶,如是等辈,当堕无间地狱,千万亿劫,求出无期。”这是说那些假沙门,根本不懂勤修戒定慧,熄灭贪嗔痴,只知骗人钱财,自己享用,这些人的心根本没有出家,现在造违背戒律的种种恶业,将来一定要堕落到无间地狱,千万亿劫,长期受苦,难以出离。佛说的这些情况,每个修行人都要警惕自己,千万不要走这一步!

佛在《楞严经》中还提醒我们:“末法时期,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。”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,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,一定会有象恒河沙那么多的邪师说邪法,引人走邪道,正象宣化上人所说:“懵懂传懵懂,一传两不懂,师傅下地狱,徒弟往里拱。”一个学佛人,本意是学习佛法,破迷开悟,超凡入圣。结果由于不明真伪,不辩正邪,误入歧途,欲升反堕,枉费工夫,岂不可惜!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识别正法和邪法的能力,才能避免上当受骗,直趋正觉。究竟如何识别正法、邪法呢?

释迦牟尼佛在《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》里所说的四辩才,是识别正法和邪法的最好标准,四辩才如下: 第一、经中说:“所谓利益相应,非不与利益相应。”即所说的法一定能利益众生,不会危害众生。因为一切佛法,都是从如来大慈大悲心中流出来的,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和因地所发菩提大愿是一致的,例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药师佛的十二大愿,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,每一条愿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,都是从众生的利益出发,丝毫不为自己的私利。再加上说法之人,也发了菩提心,不为名闻利养,不为自己的私利,能够舍己为人,这样就一定能正确地传达佛法,不会歪曲佛法。众生就一定能从中得到利益,符合这条是佛的正法,不符合就是邪法。

第二、经中说:“与法相应,非不与法相应。”这一条就是“四依法”中的“依法不依人”。法是如来所说,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因果关系,缘起性空,中道实相的道理;另一方面是戒定慧等断烦恼、求解脱的修行方法。这些道理和方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共同宣说的,是一个统一的标准,从地域上讲横遍十方,从时间上讲竖穷三际,无论是谁说,不管他的身份、地位如何,只要他说的和经教一致,就是正法。如果违背经教,则是邪法无疑。

第三、经中说:“烦恼灭尽相应,非与烦恼增长相应。”烦恼犹如众生身上的毛病,佛法则是对治这些毛病的良药。学佛人只要按照佛法所说的道理和方法修行,就一定能将身口意三业中的错误改正,烦恼一定越来越少,心越来越清净,这是学习佛法的必然结果。举个例子来说,每个人都会生病,不学佛的人一旦有病就会胡思乱想,怨天尤人,病重一点,会产生恐惧,怕死,怕离开亲人等种种烦恼就出现了。而学佛人,同样有病,情况却截然不同,因为明白了佛法中的因果关系,所以面对疾病非常坦然,毫不恐惧。知道今天有病是因过去伤害了众生,于是根据经中的方法立即忏悔自己的过错,立即按五戒,做到不杀生,不吃众生肉,培养自己的慈悲心,甚至还能做一些放生、印经、造佛像等利益众生的事,并潜心念佛、诵经,于是病很快就好了。

比如说,天津市电力局有个职工叫王志明,得了肝病,出现了肝硬化、肝腹水、出血、昏迷等症象,四年前,住在河东医院,当时医院专家会诊的结果:此人只要能睁开眼睛看一眼家人就是奇迹了,也就是死定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家人把念佛机开着放在他耳边,昼夜不停,还有许多同修为他礼佛、忏悔、念佛等,其中有位寇居士日夜不停礼佛念佛。结果真的出现了奇迹,这样的重病人,不仅睁开了眼,而且还下了地,后来又恢复上班。此事连医院的医生护士也惊叹不已。

这些事实说明佛法确实可以转化遇到的烦恼,只要正确地运用佛法,可以把遇到的烦恼踩在脚下,当作学佛的台阶,更上一层楼。这便是化烦恼为菩提,或者说烦恼即菩提。总的来说越学烦恼越少,贪嗔痴等三毒越轻,便是正法,反之就是邪法。

第四、经中说:“涅槃功德相应,非与生死过漏相应。”涅槃又叫灭度、入灭、圆寂等,意思是证得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。涅槃有法身德、解脱德、般若德。还有常、乐、我、净涅槃四德等功德。凡是佛法,都是提倡了生死、得解脱、证涅槃的。因而,与此相应便是正法,与此违背就是邪法。

《华严经》说:“若见一切法,本性如涅槃,是则见如来,究竟无所住。”这告诉我们,如果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本性,就是见到如来了。就是证得涅槃了。《法华经》有个譬喻说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。”这是把生死轮回的三界比作火宅,非常危险,劝众生迅速离开。《净土五经》提倡信愿行净土三资粮、十六观、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等方法,就是让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永不退转,速捷证得涅槃的好方法。

《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》还说:“若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欲说法者,应当安住如是辩才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有信顺心,当于是人生佛想,作教师想。亦于是人听受其法,何以故?是人所说,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,一切诸佛诚实之语。”

经中明确地告诉我们,四众弟子如果想说法,就应当安住四辩才,始终坚持四辩才的原则。这样弘法,才能利生。佛同时还劝导众生,对于按四辩才原则说法的人,要把他当作佛,当作教师,去亲近他,去听受其法。为什么呢?佛又解释了,因为这样的人所说的法,都是一切如来所说的,是一切诸佛的诚实语,完全同《无量寿经》所说的三个“真实”相应:“住真实慧。勇猛精进。”“得佛辩才,住普贤行,善能分别众生语言,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。”“如来以无尽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兴于世,光阐道教,欲拯群萌,惠以真实之利。”

这三个真实一个是法藏比丘,发四十八愿之后,住真实慧,就是住于般若,勇猛精进,庄严成就西方妙土;一个是讲菩萨得佛一样的四无碍辩才,住普贤行,为众生开示真如实相,使众生明心见性;还有一个真实说的是如来以大悲为体,矜哀怜悯三界众生,所以出现在世间,为众生讲经说法,使众生破迷开悟,得解脱,这才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。

总之,四辩才是鉴别正邪的法宝,也可以说是照妖镜,拿四辩才一对照,是佛说,还是魔说,就很清楚了。无论是说法,还是听法,掌握这个原则就安全可靠,不会出偏差了。

3。慈心不杀

慈心不杀,是五戒和十善都要求做到的第一条。这主要培养我们的慈悲心。所谓慈,就是给予快乐;所谓悲,就是解除痛苦。一个学佛人就要象佛一样,为众生解除痛苦,带来快乐。而不应去杀害他们,给他们带来恐惧和痛苦。

象牛羊等一些动物,被宰杀前,会流眼泪,说明它们不愿意死,临死前它们非常痛苦和悲哀。佛在《楞严经》中说:“诸世间卵化湿胎,随力强弱,递相吞食,是等则以杀贪为本,以人食羊,人死为羊,羊死为人,如是乃至十生之类,死死生生,互来相啖。”世尊在这段经文中,明确地告诉我们,众生在六道轮回中,互相杀害吞食,因果相续,怨怨相报,没完没了,严重的就导致战争,造成大规模的伤害。由此而不能出三界,不能脱离生死,长期遭受轮回之苦。

当我们知道了佛告诉的事实真相后,应立即停止伤害一切众生,甚至象苍蝇、蚊子这些害虫,也不要故意去伤害它。到了夏天,我们可以搞好家庭和环境卫生,防止滋生这些害虫,把纱门纱窗修补好,预防苍蝇进屋,如果有进屋的,可以念三皈依,念佛号给它们回向,再设法把它们放出去。实在弄不出去的,还可以发心让害虫来叮咬我这个学佛人,我不打死你们,如果去咬不学佛的人可能会受到伤害。当你们叮咬我之后,也跟我同发菩提心,同生极乐世界,

能够这样想.这样做,就与这些众生结了善缘,将来往生西方,乘愿再来度化众生时,这些众生一定非常喜欢同我们一起学佛,法缘一定非常殊胜。

除了做到不杀生,还应做到不吃肉。《梵网菩萨戒经》说:“一切众生肉不得食,夫食肉者,断大慈悲佛性种子,一切众生见而舍去,是故一切菩萨,不得食一切众生肉。”这段经文明确规定,一切菩萨,不得吃一切众生肉,因为食肉能断一切大慈悲的佛性种子,众生见到就逃避,这样就无法接近众生,教化众生了。

《地藏经》中说:“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,说宿殃短命报。……若遇畋猎者,说惊狂丧命报。……若遇网捕生雏者,说骨肉分离报。……若遇汤火斩斫者,说轮回递偿报。……是诸众生,先受如是等报,后堕地狱,动经劫数,无有出期。”

又说:“罗汉愍之,为入定观,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,受极大苦。罗汉问光目言:汝母在生,作何行业,今在恶趣,受极大苦?光目答言:我母所习,唯好食啖鱼鳖之属,所食鱼鳖,多食其子,或炒或煮,恣情食啖,记其命数,千万复倍。”从经文中可以看出,多病、短命、横死、骨肉分离、堕落恶道等痛苦,都是由杀生或吃肉造成的,杀生偿命,吃肉还肉,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光目女的母亲贪吃鱼鳖之子堕落到恶道里,受极大的痛苦,一时贪吃,长期受苦,教训多么深刻。

从这里也可看出祸福都是自己招得的,每个人明白了因果的道理,就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命运,赶紧悬崖勒马,断然改恶修善,不要再去伤害一切众生,这样才能避免灾祸降临,积德造福,直趋圣道。《入楞伽经·遮食肉品》(元魏菩提流支译,是《楞伽经》三种译本之一)是专门论述断肉问题的,佛在本经中不仅讲述了应该断肉的详细原因,还指出了修行人饮酒食肉、啖食五辛“能障圣道,亦障世间人天净处,何况诸佛净土果报”,明确了食肉会障碍往生的道理。

许多人以为吃肉有营养,对身体有好处,这是非常错误的。恰恰相反,有许多现代病如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心脏病、痛风等正是吃动物肉太多引起的,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,包括一些食草动物吃肉也会得病。例如现在欧美流行的疯牛病,也是因为喂肉类饲料引起的。最近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,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定病源来自何处,但是有许多科研人员认为与野生动物有关,因为根据调查统计,南方几省的非典初发病人并没有非典接触史,但有一个共同点:近期食用过野生动物或本身就是贩卖、宰杀野生动物的。吃肉有害健康这一事实,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。

《人民日报·海外版》有篇文章《名人谈吃素》说:列夫·托尔斯泰是出于人道主义而食素。这位写出《战争与和平》的大师,鼓吹素食的和平主义,反对杀生,即使是蚂蚁。他说只要有屠宰场,就会有战场。

圣雄甘地19岁成为素食主义者。他为此写过5本专著,他写道:“我支持这样的观点:肉食不适合人类。”他认为人出于伦理考虑必须吃素:“我相信为了将人类精神提升到一定的高度,我们不能再为满足自己肉体的欲求,屠杀自己的动物兄弟。”

爱因斯坦认为,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主义对人的健康更有益,且增加地球上一些物种的生存机会。

达·芬奇笔记中多处暗示作者的素食主义:“我早就放弃了肉类,而且必将有一天,人们禁止杀生,就象现在杀人为法律所不容一样。”以上这些名家哲人,他们虽然不是佛教徒,却和佛教的慈悲心不约而同。提倡素食,爱护动物。

吃素的人健康长寿,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,例如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(1840—1959)他自19岁出家,吃素100多年,一生清苦,粗茶淡饭,身体非常健康,至世寿120岁才圆寂。

综上所述,戒杀吃素是为培植慈悲心,只有不断培植慈悲心,才能越学越象佛,最终成佛。

4。修十善业

什么是十善业呢?《无量寿经》上说:“一不杀生。二不偷盗。三不淫欲。四不妄言。五不绮语。六不恶口。七不两舌。八不贪,九不嗔。十不痴。”这就是十善业。 为什么要修十善业呢?
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说得很清楚:“言善法者,谓人天身,声闻菩提,独觉菩提,无上菩提,皆依此法而得成就,故名善法。此法即是十善业道。何等为十?谓能永离杀生、偷盗、邪行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贪欲、嗔恚、邪见。”又说:“当此十善乃至能令十力无畏,十八不共,一切佛法皆得圆满,是故汝等应勤修学。”经文告诉我们,人、天、声闻、独觉和佛等果报,都是因为修十善业而得到的。十力无畏、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也能因修十善业而得圆满,所以佛鼓励大家应当勤修十善业。

十善业可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,身体做到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。(即《十善业道经》中所说不邪行,这是通常对在家行人的要求。《无量寿经》中的要求更严格,其要求是不淫欲。)口做到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。意业做到不贪、不嗔、不痴。

不杀生,就是上面所说的慈心不杀,就是不能伤害所有的众生。

不偷盗,偷盗也就是不予取。他人之物,那怕只值一分钱的东西,不经主人同意就不能拿,不能占为己有,甚至挪动地方都不行。这和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中的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是一致的。

不邪淫,是指在家男女二众,除夫妻之外不能同任何人发生性关系。尤其是玷污僧尼,罪过极大,必堕地狱。《地藏经》对此说得很清楚:“若有众生,侵损常住,玷污僧尼,或伽蓝内恣行淫欲,或杀或害,如是等辈,当堕无间地狱,千万亿劫,求出无期。”经中说如果有众生,侵害损伤常住,玷污出家男女二众,或者在寺院、塔像前等佛门净地行淫欲,或者杀害等,造这些罪业的人,一定要堕无间地狱,长期受苦。

不妄语,就是要诚实,不说瞎话,不欺骗人,实事求是。 不两舌,就是不搬弄是非,不对甲说乙不好,对乙说甲不好,挑起甲乙之间的矛盾,破坏团结。尤其是在四众弟子中挑拨,引起矛盾,罪过极大。

不恶口,就是做到不骂人,不恶语伤人,不说粗话。做到文明礼貌,说话态度和好,也就是做到四摄法中的爱语摄,使众生愿意接近你,爱听你说话,这样才能弘法利生,帮助众生。

不绮语,就是不说轻浮的话,不花言巧语,甚至不说没有意义的话。做到古大德所说的:“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句佛,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。”如果口犯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等四种业,就会堕落到拔舌地狱中去,拔出舌头来,让牛耕犁。如果口能做到四善,久而久之,口就会出香气,语如钟声,人见钦敬。

不贪,就是不贪爱五欲六尘。五欲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六尘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贪爱五欲六尘必致堕落。贪心重可以使人不知廉耻,违反国法,铤而走险,象贪污、走私、卖淫,造假、欺诈、拐卖、抢劫、偷盗等犯罪行为,都是由贪心引起的,其结果是害人害己,祸国殃民,家破人亡,身败名裂。现在要受到国法的制裁,将来还要长期在地狱中受罪。虽有前车之鉴,但仍有许多人重蹈覆辙,其罪魁祸首就是贪心。佛法中对治贪心的良药就是布施,印经、造像、建寺、修塔、扶贫济困、探病、放生等公益事业做得越多越好。只要众生需要,自己的头目脑髓、骨肉、鲜血都不吝惜。布施时不要着相,尽量不要执着能布施的我,所布施的物和接受布施的人,这就叫三轮体空,这样无相布施的功德利益最大。该做的布施尽量去做,做完之后心里一点痕迹不留,这样不仅把贪心治好了,而且把生死都布施出去了,真正得自在解脱了。

不嗔,就是要做到不憎恨任何众生,不生气、不着急、不发火。一般人在遇到侮辱、毁谤、欺骗、讥笑等情况,都会生气着急,产生憎恨心。菩萨六度中的忍辱波罗密,是对治嗔恚的特效药。弥勒菩萨说:“老僧穿衲袄,淡饭腹中饱,补破好遮寒,万事随缘了。有人骂老拙,老拙自说好。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,涕唾在面上,随它自干了。我也省力气,他也无烦恼。这样波罗密,便是妙中宝,若知这消息,何愁道不了。” 弥勒菩萨在这首偈中教导我们修行人生活要低标准,淡饭能充饥就行了,破衣补好就能挡寒了,一切都随缘,无欲无求。有人骂我,我只说骂得好。有人打我,我干脆躺下让他打。唾沫吐在脸上都不擦它,不把它当回事,让它自己干了,我也省力气,他也没有烦恼了。这样忍辱波罗密,才是妙中宝,真能明白这道理,运用自如,还怕不能得道成佛吗?这是何等自在的境界,一个人修忍辱能到这种程度,不管别人怎么侮辱、诽谤、欺负、讥笑,都能泰然自若。不仅不嗔恨,还要谢谢他,为什么呢?因为正是他给我造就了一个修忍辱法门的好机会,使我成就,而他自己却招致堕落,遭受恶报。因此要谢谢他,他才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菩萨。如果能这样来处理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,一定没有忧愁,没有烦恼,没有怨结,乐观向上,法喜充满。家庭和睦,社会安定,国泰民安,世界和平。

不痴,也叫不愚痴。痴就是不明白佛法的道理,不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,颠倒是非,执着错误,自以为是。要想不愚痴,就必须深入经藏,才能智慧如海。愚痴的表现有很多种,其中见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,共有五种:

第一种,叫身见。即执着身体是实在的,不知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、色受想行识等五蕴、父母、意识等众缘和合而成的“假我”,而不是“真我”。这里说的真假,不是指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,而是指事物的性质。凡是过去、现在和未来总是如此,永远不变的为真。凡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,当缘发生变化,事物也跟着起变化,这种不断变化的性质就叫做假。

经中说:“若此有,则彼有,若此无,则彼无,若此灭,则彼灭。”这就是缘生的道理。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,因好比种子,缘好比种子生长的条件,诸如土壤、水分、阳光、肥料等。因和缘都是互相依存的,缺一不可的。当种子具备了生长的条件时,就能发芽、生长、开花、结果,就生成了这一事物,即“若此有,则彼有”。当不具备生长的条件时,就不能发芽、生长、开花、结果,这叫“若此无,则彼无”。

当原来具备的条件消失时,种子就不能继续发芽、生长、开花、结果,就会枯萎、凋谢、消亡。这就是“若此灭,则彼灭”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”这首偈告诉我们,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法,其性质都是空的,因为它要依据各种条件而生存,这就是一切事物的空性,也就是常说的万法皆空。暂时存在的事物,不过是个假名而已。这就把真空妙有的道理说出来了。

这缘起性空的道理永远不会改变,这是真空。依据这个道理,生成各种不断变化的事物,这是妙有。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自自然然,就是中道实相义了。

正如《心经》中所说的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”这是观自在菩萨教我们圆融地认识事物,把事物的表相和实质看成一个统一体,不偏执一端,既不执空,也不执有,因为一切相都是依空性而生的,看明白这一点,一切色受想行识当体即空,空有不二,性相一如。所以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

佛在《金刚经》中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这是佛教我们观察事物,不要被假象所迷惑,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。本质也就是真相。真相并不是真的有个相,而是理体,是一切事物的体性,也就是空性。

《金刚经》还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这又一次告诉我们一切相是虚妄不实的,是不断变化的,因此不要执着相。进一步说,见一切相,不被相所迷惑,知一切法毕竟空,不可得,心常安住如如不动的真实道理,此时,就见到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”的如来了。

真正认识缘生性空的道理后,对身体就不会执着了,知道生、老、病、死等变化是不可避免的。不执着不等于不要,而是不做身体的奴隶,成天围着“他”转,为“他”服务。应当充分利用这假有的身体,来修证佛法的真实利益,用“他”发菩提心,为众生服务,用“他”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实现“他”的最高价值,这样既不执着,又不放弃。

在理上明明白白,看得破;在事上头头是道,放得下。这便是菩萨修学的中道了。

见惑的第二种叫边见。边见有两种:

一种叫常见,就是执着身心常住不灭,这是错误的。

另一种叫断见。所谓断见,就是执着生命随肉体而消失,就如人们常说的:“人死如灯灭”,一死百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这也是错误的。常见和断见都违背了佛所讲的缘起性空和六道轮回的道理。按照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的观点,所有众生都是由自己造的业,决定去向,所谓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随着自己造作的善恶业,在六道中升降沉浮。

《大宝积经》说:“假使经百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这个道理是千真万确的。善恶果报,自作自受,不会不报,只分早报或迟报。对于六道轮回的事实,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,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,并写了许多研究报告。比如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著名精神心理学专家伊恩·史蒂芬森教授的著作《二十个轮回案例》、《轮回学与生物学的融汇》、《从具有前生记忆的孩子研究轮回问题》。美国迈阿密·西奈山医疗中心主席著名精神心理学专家布来恩·魏斯写的《前世今生》、《生命轮回·超越时空的前进疗法》、《医治身心的前世回归疗法》、《来自神灵的信息》。美国著名死亡问题专家,心理医生伊丽沙白·居伯乐-罗斯所作《关于死后的生命》、《关于死亡与临终》等研究报告证实了生命过程当中,确实有前生今世的因果,佛经中说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确有其事,不是虚构的。

见惑第三种叫邪见,邪见就是谤无因果,坏诸善事,认识不清,善恶不明,是非颠倒,判断错误等。见惑的第四种叫见取见,就是执着成见,非果计果。执持成见就是执着自己错误的见解,认为正确,始终执迷不悟,坚持不改,非果计果是没有证果,却认为已经证果了,这是大妄语。见惑的第五种叫戒取见,就是坚持不正戒,非因计因。执着不合理的戒条或错误的行为认为正确,可以得善果,不懂也不按佛制定的戒条修行。比如有人持牛戒,不吃粮食,专门吃草,就是戒取见。以上五种错误的见解叫“五利使”,再加上贪嗔痴慢疑,这叫“五钝使”。都是愚痴的表现,由此而得烦恼,招致堕落,不能脱离生死。

释迦牟尼佛在许多经中告诫我们要修净业,不要造恶业。如《无量寿经》说:“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。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。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。”口要不造恶业,首先不说别人的过错,菩萨戒里有不说四众过这一条。身体要严守律仪,坚持不犯,这样就不会造作恶业了。在意业方面,要做到不起恶念,保持意业清净。

《十善业道经》说:“龙王,当知菩萨有一法,能断一切恶道苦。何等为一?谓于昼夜常念、思维、观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间杂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,善法圆满,常得亲近诸佛菩萨,及余圣众。”这是告诉我们菩萨有一断恶修善的方法,就是心中常念善法,思维善法,观察善法,心不离善法,没有丝毫不善夹杂在心里。由于心纯善不恶,口和身也随之纯善不恶,三业清净,感得亲近诸佛菩萨和其他圣众。

观无量寿佛经》说:“诸佛如来,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”这是告诉我们诸佛如来,是法界身,能够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中,所以众生心忆佛、念佛、想佛时,心就是佛,就是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。

心可以作佛,心本来就是佛。心的作用不可思议,众生心想佛时,心就是佛。以此推断,众生心想菩萨时,心就是菩萨。如果众生心想贪嗔痴等恶时,心就是三恶道。这就是心作心是的道理,因此我们学佛修行就要从心想入手,断恶修善,使心纯善不恶,只为众生的利益,不为自己的利益,真正做到“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”。这样无论修学哪一种法门,都会迅速成就。念佛成佛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第二福:二者,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



1。受持三皈

首先我们要弄清三皈依的含义,皈依就是归投依靠的意思。三皈依就是归投依靠佛法僧三宝。

什么是三宝呢?

六祖惠能大师在《六祖坛经》中告诉我们:“佛者,觉也。”

这是说佛就是觉悟的意思。不仅是自己觉悟,还能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也觉悟,觉行都圆满了,这样三觉圆满,彻底觉悟者就是佛。因为佛能帮助、教育、转化众生,给众生带来无量无边的利益,所以称为佛宝。

《六祖坛经》说:“法者,正也。”惠能大师告诉我们佛法就是正知正见。正知正见可以使众生改邪归正,改恶从善,避凶趋吉,直取圣道,所以称为法宝。

大师在《六祖坛经》中还说:“僧者,净也。”僧就是修清净行的团体。僧团在三个人以上,按照六和敬的原则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。做到心清净,身、口、意三业都清净。能够荷担如来的家业,弘法利生,续佛慧命,为众生做修行的榜样,甘愿奉献,给众生带来无边的利益,所以称之为僧宝。

究竟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?皈依佛的目的是:赶快从迷惑颠倒中醒悟过来,向佛学习,也成为一个觉悟者,做到觉而不迷。皈依法的目的是:要从邪知邪见中,回过头来,努力学习佛法,树立正确的观念,改变对人生,对世界错误的看法。思想观念要和佛的教导一致,做到正而不邪。皈依僧的目的是:要从染污中回头,修清净心,修清净行,使身口意三业都清净,做到净而不染。

《华严经》说:“自归于佛,当愿众生,绍隆佛种,发无上意。自归于法,当愿众生,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自归于僧,当愿众生,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。” 这段经文是说,自皈依佛,就应当希望众生都向佛学,都发菩提心,将来都成佛。自皈依法,即当希望众生都深入经藏,开发智慧,象如来一样得一切智。自皈依僧,就当希望一切众生,能够带领大众修净行,一切无碍。

通过学习理解这段经文,对于皈依三宝的真实意义才能明了。三皈依的真实意义,在于通过皈依住持三宝,进而开发自性三宝,人人都得清净心,人人都开自性智慧光明,人人都成佛。三皈依非常重要,既是学佛的开端,又是要达到的终极目标,它将贯穿于学佛的全过程。

因此,不仅要受三皈,而且要保持,永远不忘失。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念三皈,念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:我是位学佛人,已经皈依三宝了。皈依之后,有没有按照三宝的要求去修学?常问自己,是觉悟了?还是仍然迷惑颠倒?是具有正知正见?还是仍然执着邪知邪见?是心地清净?还是仍在各种烦恼的染污中?通过经常不断的对照检查,自我反省,把存在的错误找出来,并立即改正,这才是真修行。这样才是真正的三皈依。

2。具足众戒

佛教的戒律,是由佛亲自制定的,凡是受了戒的四众弟子,就应自觉遵守相应的戒律,不能违犯。违犯了,除按照相应的戒条结罪外,还要另加破戒罪。戒律的作用在于止恶,防止四众弟子犯错误。

戒律总的原则是《七佛通诫偈》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

偈中教导我们一切诸恶都不要作,而一切众善要尽力多做,多多益善。只有防非止恶,修善积德,心地才能清净,这不仅是过去七佛的共同教诫,也是三世诸佛的共同教诲。

戒律有很多种类,所以叫众戒。比如在家人有五戒、八戒、菩萨戒等。出家人有五戒、沙弥戒、沙弥尼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萨戒等。在诸多的戒律中,五戒非常重要,是最基本的戒条。其他戒律要从五戒开始,严持不犯,坚持做到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(出家人为不淫欲),不妄语,不饮酒。然后循序渐进,受持更高的戒律,这叫具足众戒。

五戒的内容,佛在许多经中都反复强调,可见十分重要。比如在《楞严经》中讲的四种清净明诲,就是五戒中的四条戒,即不淫、不杀、不偷、不妄语。佛在经中强调:“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……杀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……偷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……若大妄语,即三摩地,不得清净,成爱见魔,失如来种。……如我所说,名为佛说。不如此说,即波旬说。”佛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,如果不除淫心、杀心、偷心、大妄语,就不能得三摩地,也不能了生死出尘劳,将要堕落到妖魔、鬼神等道中,不能证圣果。如果遵循这四种清净明诲,则是佛说。如果违背这些教诲,就是魔王波旬所说。以此为标准,来划分佛说与魔说,可见戒律的重要性。

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中说:“我今于此作佛,教化群生,令舍五恶,去五痛,离五烧,降化其意。令持五善,获其福德。”这也是讲的五戒。所谓五恶,就是五戒中要戒除的内容。即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。五痛,五烧是违背戒律的果报,要想远离这些恶报就要持戒。修五善才有福德。这五种恶业是不能了生死、出三界的祸根,每个修行人都应该把它坚决铲除。

在家修行人,如果能严持五戒了,还想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,可求受八戒。八戒可以说是在家人持的出家戒。其内容是:一不杀生;二不偷盗;三不淫欲;四不妄语;五不饮酒;六不涂脂粉香水等化妆品,不观歌舞戏剧等;七不坐高广大床;八不非时食。(即过午不食)

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说:“中品中生者,若有众生,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;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;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,威仪无缺。以此功德,回向愿生极乐国,戒香薰修,如此行者,命欲终时,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,放金色光,持七宝莲华,至行者前。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:善男子,如汝善人,随顺三世诸佛教故,我来迎汝。行者自见坐莲华上,莲华即合,生于西方极乐世界。”

这段经文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一日一夜受持八戒、沙弥戒或具足戒,并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样的人临终时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与圣众来迎接他,并赞叹他说:善男子,象你这样的善人,能随顺三世诸佛的教导,所以我来迎接你。这样的修行人即时能见到自己坐到莲华上,莲华合上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。经文明白地告诉我们一日一夜持戒,就能中品中生其功德不可思议。

常见的菩萨戒有三种,第一种是依据《梵网经》,戒条有十重四十八轻。第二种是依据《虚空藏菩萨经》和《瑜伽师地论》,戒条有十八重四十六轻。第三种依据的是《优婆塞戒经》,戒条有六重二十八轻,这是在家菩萨受持的戒律。在此将六重二十八轻戒粗略地说说。六重戒是:

一、不杀生。菩萨把一切众生视作父母,所以绝不伤害任何众生,即使一个小蚂蚁也不伤害。怨亲平等,不分别,从大慈大悲心出发,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既不杀生也不吃众生肉。

二、不偷盗。哪怕是一分钱,不经主人同意坚决不要。菩萨常行布施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等尽力而为,决不去伤害众生的利益。

三、不妄语。即不说谎,一般的说谎是小妄语,未证言证为大妄语。《楞严经》说:“我灭度后,敕诸菩萨及阿罗汉,应身彼末法之中,作种种形,度诸轮转。或作沙门、白衣居士、人王、宰官、童男、童女,如是乃至淫女寡妇,奸偷屠贩,与其同事,称赞如来,令其身心入三摩地。终不自言,我真菩萨、真阿罗汉,泄佛密因,轻言未学。唯除命终,阴有遗付,云何是人。惑乱众生,成大妄语?”

这是佛教导我们决不打大妄语,即使是以种种身份应化世间的菩萨、阿罗汉、也不暴露自己的身份,除非在临终前,暗中有遗嘱,显示一下。因此如果见到有人自称是圣人,已证什么果位了,那是大妄语,那一定是魔,千万不要上当,速速敬而远之。

四、不邪淫。在家菩萨,与自己的妻子(或丈夫)真诚相待,和睦相处,少欲知足,决无外遇,一切都为利益众生,无非分之想,自觉遵守婚姻法、道德观,在家庭中尽自己的责任,为众生作好榜样。同时把一切众生都当作自己的父母,就不会起淫欲之心了。

五、不说四众过。这是要求做到不说出家二众弟子和在家二众弟子的罪过。六祖惠能大师说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和这条戒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。众生的毛病就是总盯着别人的过错,而不检点自身的错误,所以不是真正修道人。真正的修道人,不说别人的过失,把别人的过失当作自己的过失,引以为戒,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。

做到象印光大师所说:“看一切人皆是菩萨,唯我一人实是凡夫。”这是教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不贡高我慢,常向别人学,不轻视他人,即使别人有错误,也看作是不惜牺牲自己,当反面教员的菩萨。宣化上人也常说:“真认自己错,莫论他人非,他非即我非,同体名大悲。”

这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,应当具有同众生同体的心量,看到别人犯罪过,如同自己的罪过一样,一方面要忏悔。另一方面看到别人有错,痛在自己心上,恨自己没有能力去帮助他,才导致他堕落,从而发奋图强,精进修行,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,做到象观世音菩萨那样“度一切苦厄。”这就是不说四众过的真实含义。

六、不酤酒。指的是不允许买卖酒。酒对人有刺激作用,可以使人失去理智,而犯各种过失,因此佛不允许在家菩萨从事酒的行业,去做酒的生意,助长饮酒的习俗。

二十八条轻戒是:

一、应供养父母、师长。父母、师长的恩德重于须弥山,无论怎样报答,也不及万分之一,所以不供养父母、师长是大逆不道的事。这条戒的精神和第一福中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是一致的。

二、不耽乐饮酒。这是指不能饮酒,因为酒能刺激大脑神经,使人失控,导致犯罪过,造恶业,所以不能饮酒。

三、不嫌污恶而不瞻视病苦。对于亲属、师长、朋友、同学、同事、同修、熟人等有病痛者,应去探视、安慰、帮助、侍侯,而不能因为怕脏、怕臭、怕传染等而不闻不问,漠不关心。菩萨要做众生的知心朋友,不请自到,处处关心爱护一切众生,这才符合大慈大悲心。

四、不能见乞不与。受菩萨戒的人,遇到有人乞讨时,无论多少,随分随力。都应给予,不能使乞讨者空手而归。这样做一是符合大慈大悲心,二是培植福德,三是使众生欢喜,广结法缘。

五、要承迎礼拜尊长。受戒之人,如果遇到比丘、比丘尼、长老、先宿、优婆塞、优婆夷等,应当起来承迎,恭敬礼拜,迎来送往。

六、见他毁戒不能心生骄慢。这是说当看到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犯戒时,不能心生骄慢,认为他不如我,我比他强,轻视犯戒者。

七、要持六斋。这是指不能每月六斋日受持八戒斋,供养三宝,就犯戒。

八、应往听法。受戒之人,在四十里内有讲法处,不前去听法,就犯戒。

九、不能受僧用物。受四方僧卧具床座等物即犯戒。

十、不饮有虫水。水中有虫或怀疑有虫,还故意喝此水,便犯戒。

十一、不险难独行。险难之处,无人陪伴,独自行走,便犯戒。

十二、不独宿尼寺。优婆塞不能独自在尼寺住宿。

十三、不为财打人。不能为了财物,打骂奴婢、童仆及其他人。

十四、不以残食施四众戒。不能将残坏的食物施与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等四众弟子。

十五、不蓄猫狸。不能在家里养猫狸等动物,因猫狸会伤害其他众生。

十六、蓄兽应行净施。在家若有务农者,家中原有畜牲用来耕种,受戒后,应该把牲畜布施给未受戒者,自己若用可向其借。若为了营种而蓄养鞭打牲畜就没有慈悲心,所以应作净施。

十七、应蓄三宝钵杖。要储蓄僧伽梨衣(三衣)、钵盂、锡杖等物。以备供养僧人。

十八、作田应求净水。古时候讲净水是指无虫水,现在是讲不能在被污染的土地上种庄稼,也不能用污染的水浇灌,同时应尽量避免化肥农药的污染,以免伤害众生。

十九、贩卖不能斗称不平。这是要求公平交易,不能缺斤少两,不能制造贩卖假冒伪劣产品,坑害顾客,应当诚信,不能欺诈。二十、非处非时不准行欲。于寺院塔庙净地,以及其他不宜场所和不宜时间(如白天、斋日、一方生病或熟睡、女性经期等)即使夫妻,也不能行淫。

二十一、商贾应输官税。从事商、工、农等行业,都应依法缴纳税款,不能偷税漏税。

二十二、不犯国制。无论在何国何地,都要遵守宪法、法律、法令、各种规定,不能违法乱纪,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。还要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,做到入乡随俗。

二十三、得新食应先供三宝。如果得到新谷、蔬菜、果品等,应先供养三宝,然后自己享用。

二十四、僧不听辄不能自说法。在家人说法,应先经僧人同意,才可以说法,其目的是为了慎重,防止错误,以免误导众生。

二十五、不在五众前行。指在途中,不应走在比丘、比丘尼、学法女、沙弥、沙弥尼的前面。

二十六、不能僧食不均。给予众僧食物时要均等,不能偏多偏少,这是培养平等心。

二十七、不养蚕。养蚕作茧缫丝,必定要杀生,所以不能养蚕。

二十八、行路见病不应舍去。在路途中遇见病人或受伤者,应当全力帮助救治,或送医院,或通知其家人等,不能漠不关心,视而不见,一走了之。

佛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说:“善男子,若优婆塞至心受持如是戒,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华,优婆塞中微妙上香,优婆塞中清净莲华,优婆塞中真实珍宝,优婆塞中丈夫之人。”这段经文是佛对受持菩萨戒的优婆塞极致的赞叹,把此种人比作分陀利华(白莲花)出污泥而不染;比作微妙上香,熏修他人;比作清净莲华,微妙香洁;比作真实珍宝,难值难遇;比作丈夫之人,有超世之志。这些赞叹也预示此人,将来必定成佛。因为莲华是因果同时,开花时即结果,莲蓬中就孕育着莲子了,受持菩萨戒是因,将来成佛是果。如同莲华,因果同时。

《华严经》说:“戒为无上菩提本。”这是明白地告诉我们受持戒律是成佛的根本,离此则不能成佛。只有遵循如来的教导,严持戒律,才能直趋无上菩提。

《涅槃经》说:“欲证佛性,证大涅槃,当须持戒。”这是佛又一次告诫我们,要想证得佛性,要想证得不生不灭的大涅槃就必须持戒。这里说的证得佛性和大涅槃,也可以说证得法身,见自性如来,开发自性的智慧德相,也就是证得无上菩提。欲求此证,必须持戒,别无他路。

大乘学者,应当共同修持三聚净戒。所谓三聚净戒,即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摄众生戒。摄律仪戒是遵守佛制戒律,诸恶莫作。摄善法戒是广修诸善,众善奉行。摄众生戒是利益一切众生。摄律仪戒和摄善法戒是自利,摄众生戒是利他,最终二利圆满即成佛。

佛在涅槃之前谆谆告诫:“以戒为师。”我们应当牢记,只有遵循这教导,严持戒律,方是真佛弟子。

《楞严经》说: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佛告诉我们摄心便是持戒,怎样摄心呢?做到昼夜常念、常思维、常观察善法,心不外驰,不攀缘,不起恶念就是摄心。

在持戒的基础上,才能得定,定功成熟,即能开发自心本具的智慧,这是修行的正确方法和步骤。我们要切实做到信受奉行,如法修行。

3。不犯威仪

威仪用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指仪表、风度和礼节,主要是行、住、坐卧四方面一些具体微细的规定。不违背这些规定叫不犯威仪。比丘号称三千威仪,这是比丘除了具足戒之外,还有许多微细的行仪规则。我们主要说说在家人应注意哪些威仪。

行路时做到行如风,即走路要轻,尤其现在住楼房的多了,脚步重会影响别人休息。眼要看前下方,不要左顾右盼,与人同行不要牵手、挎臂、扶肩、搭背。不要横排,要竖排,这样不挡别人的路。让出家人或师长在前。不要边走边吃东西。不要边走边打逗,不要踩小虫和树木花草等。

站立时,身体要正直象松树一样挺拔,叫站如松。不要东倒西歪,倚墙靠树等。

坐如钟,坐时最好盘腿,下大上小象钟一样稳当。不盘腿时,也不要架上两腿,倚着靠背等,尤其是在听经时和与法师说话时要注意这点。

卧如弓,这是指睡觉的姿势采用吉祥卧。右手托脸颊,在枕头上,朝右侧卧,身子微屈象弓背,左手伸直搭在左腿上,象弓弦一样。就象北京卧佛寺的佛像一样。释迦牟尼佛睡觉和涅槃都是这样的姿势。近代高僧大德弘一大师圆寂时,也是这样的姿势。还有李炳南老居士往生时也是吉祥卧。

到寺院里去要遵守寺院里的各项规定。进门时靠一侧,如果靠左,就先迈左脚进门,如果靠右侧,就先迈右脚进门,出门也是同样。到了寺院首先要向佛像顶礼,不要打逗、说笑、吵闹、打架、不要乱扔废纸、果皮等物,不要随地吐痰,更不能随地大小便,以免污染净地,不能乱摸乱动法器等物,更不能拿寺里的东西。

到居士家里去时,如果有佛堂,应先向佛像顶礼,少说闲话,多谈佛法,多念佛。

一个人的仪表风度,也是内心的表现。因此要想不犯威仪,还必须修清净心,加强内心的修养,内心做到谦虚谨慎,不骄不躁,诚实善良,慷慨大方。外在表现,才能质朴无华,文明礼貌,和蔼可亲,人见钦敬。

第三福:三者,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

1。发菩提心

首先,要了解什么是菩提心?

菩提是梵文音译为汉语的,按意思翻译是“觉”。所以菩提心就是觉心。觉也是佛的意思,所以觉心也就是佛心。

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说:“佛心者大悲心是。”这是告诉我们佛心就是大悲心。所谓大悲心就是救度一切众生的心,而要想彻底圆满地帮助众生,又必须成佛才有此能力。把救度一切众生和成佛之愿结合起来,就可以完整地表达菩提心,即为利益一切众生愿成佛。

《华严经》说: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而成正觉。”这是说诸佛如来都是以大悲心为体的,而大悲心又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起的,而菩提心又是因大悲心而生起的,又因发菩提心而成佛。所以说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因。成佛是发菩提心的果。由此可以说发菩提心就是学佛人定的远大目标,或者说是发大誓愿。而这个目标是至高无上的,要证无上正等正觉。这个目标是大公无私的,大慈大悲的,即为利益一切众生。这个目标是圆满的,因为有了这个目标,才自觉、觉他、觉行等三觉圆满,才成佛。

下面说一说为什么要发菩提心:

《华严经》说:“欲知一切诸佛法,宜应速发菩提心。此心功德中最胜,必得如来无碍智。欲见十方一切佛,欲施无尽功德藏,欲灭众生诸苦恼,宜应速发菩提心。”

经文是说要明了一切佛法,就应当快发菩提心,发菩提心的功德无比殊胜,必定能得到象如来一样一切无碍的智慧。如果想见到十方一切诸佛,如果想施于众生无穷无尽的功德宝藏,如果想灭除众生种种苦恼,就应当尽快发菩提心。经文充分说明了发菩提心的重要性,因为只有发了菩提心,才能明了一切佛法,才有象如来那样一切无碍的智慧,这才具备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条件,才能去帮助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,才能使众生开发自心的智慧光明,打开自心一切具足的宝藏。发了菩提心能见十方一切诸佛,得一切如来的威神加持,所以发菩提心胜超一切其余功德。

《华严经》说:“菩提心者,犹如慈母,生长一切诸菩萨故;菩提心者,犹如母乳,养育一切诸菩萨故;菩提心者,犹如善友,成益一切诸菩萨故;菩提心者,犹如君主,胜出一切二乘人故;菩提心者,犹如帝王,一切愿中,得自在故;菩提心者,犹如大海,一切功德,悉入中故。”这段经文用了许多譬喻,来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和功德利益。把菩提心比作菩萨的母亲,一切菩萨由此出生;又把菩提心比作母乳,菩萨靠他养育成长;把菩提心比作善友,能成就利益一切诸菩萨;把菩提心比作君主,地位高,超过一切二乘人;把菩提心比作帝王,随意自在,主宰一切;把菩提心比作大海,一切功德,同江河水流入大海一样,归于菩提心。所以发菩提心有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。

《维摩经》说:“能发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心,即是出家。”经文中告诉我们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就是出家了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佛。这里说的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就是能发菩提心。一旦发了菩提心,就是出家了。有了此心就和佛心相应了,过去一切诸佛,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的,现在发菩提心的人,也是发此心,就所谓心心相应。有了此心,就能出烦恼之家,出生死之家,出众生之家,出三界之家,回到了本家——佛家。就成了真正佛弟子,是真正的出家人。

《维摩经》还说: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一切具足。”这是说发菩提心,一切福德、智慧、威神势力,功德利益,统统具足,毫无欠缺。

省庵大师的《劝发菩提心文》说:“尝闻入道要门,发心为首,修行急务,立愿居先。愿立则众生可度,心发则佛道堪成。”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,要想入道,首先要发菩提心,修行最要紧的,是确立菩提大愿,立愿之后,才能度化众生,才能得成佛道。

《菩提心义》说:“菩提之心,成佛之本,大事因缘,莫过于是。”又说:“若人求佛慧,通达菩提心,父母所生身,速证大觉位。”这是说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,离开菩提心,就不能成佛,就如同树木花草一样,没有根本,就活不了。所谓大事因缘就是《法华经》说的:“诸佛世尊,欲令众生开佛知见,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;诸佛世尊,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。”

这开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见的大事因缘,简单说,就是佛告诉我们世界和人生的真相、成佛的道理和方法,使众生去除妄执,开发自心智慧德能。这些道理都包含在菩提心中。修福修慧之人如果能通达菩提心(所谓通达就是一切无碍,在道理上全明白,在事相上能贯彻执行),父母所生的肉身就可以证得象佛一样圆满的大觉位了。

《毗婆沙论》说:“此法门是诸佛之父,诸佛之母,诸佛之眼,无生法忍之母,大慈大悲之母,常常修习,功德无量无边。”论中把菩提心比作诸佛的父母,诸佛都是由发菩提心而成就的。把菩提心比作诸佛之眼,有眼才能观察事物,才能看清方向道路,不致走错路。把菩提心比作无生法忍之母,指菩萨证得无生法忍,靠的是修学菩提心,这是自利。把菩提心比作大慈大悲之母,是指菩萨坚持不懈修习大慈大悲,救拔一切苦难众生,这是利他。二利圆满即得成佛。因此修习菩提心,功德无量无边。

在《无量寿经》中说,上、中、下三辈往生都须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”由此可见发菩提心是往生的必要条件,非常关键。发了菩提心,再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修念佛法门就一定能成功。否则,即使念佛功夫再好,也难以往生。

《往生论注》说:“此菩提心,即是愿作佛心;愿作佛心,即是度众生心;度众生心,即是摄取众生,生有佛国土心。是故,愿生彼安乐国土,要发无上菩提心也。若有人不发无上菩提心,但闻彼国受乐无间,为乐故愿生,亦当不生也。”这是讲菩提心就是愿作佛的心;愿作佛的心,就是救度一切众生的心;度众生心,就是要摄取众生,生有佛国土的心。经中说西方极乐世界:“彼土有佛,号阿弥陀,今现在说法。”

正是有佛国土,要生彼国,必须发菩提心。如果因为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快乐无比。为了享乐而愿往生,那就一定去不了。为什么?因为这种人自私自利,心量小,不符合往生的条件。往生到西方的都是发了菩提心的“诸上善人”,愿意为众生的利益而成佛。心量大,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了众生,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为享福,而是去学习、进修,提高帮助众生的能力,再去利益无边众生,行菩萨道,乃至成佛。符合这样的条件,才能往生。

蕅益大师在《阿弥陀经要解》中说:“深信发愿,即无上菩提。”就是做到深信,即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理、信事,发愿求生西方,不退成佛,乘愿再来,广度众生,就是菩提心。

佛在许多经中,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佛菩萨过去发菩提心的本迹。如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;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;普贤菩萨十大愿王;文殊菩萨十大愿;地藏菩萨在因地时,身为长者子、婆罗门女、光目女,国王等累发重愿:“我今尽未来际,不可计劫,为是罪苦六道众生,广设方便,尽令解脱,而我自身方成佛道。”这是地藏菩萨无量劫以来多次发的重大誓愿,誓愿在长时期中度化众生,使众生都得解脱,然后自己才成佛。

诸佛菩萨在因地发的大愿,多么感人,多么高尚,多么伟大。他们的大愿虽然形式有别,条文有多有少,成佛的时间有快有慢,但都不离一个中心,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,使他们得解脱,所有的愿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不分离。以上都是诸佛菩萨在经论中的开示演说,和实践中的表演示范。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发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,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必经之路,只有发菩提心,并认真实行,坚持不懈,广度众生,才能圆满菩萨行,最终成佛。

在日常生活中,以吃饭为例:不学佛的人,把吃饭当作享受,讲究色香味,要吃时鲜、稀罕、鲜活、味美的食品。逢年过节,婚丧嫁娶,更是大吃大喝,结果是越吃越馋,越吃越贪,浪费了钱财,吃坏了身体(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心脏病、痛风等),造作了恶业(杀生饮酒等),增长了三毒。

发了菩提心的人绝不能这样,应当俭朴,粗茶淡饭,不吃荤腥,不贪不馋。见到饭菜,首先想到这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,来之不易,这些农民都是我历生的父母,他们现在还在为我服务,我应报答他们的恩德。现在吃饭的目的,是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,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佛,更好地修行,更好地为众生服务,更好地报答父母、三宝、师长、国家和众生的恩德。

吃饭不为享受,不挑挑拣拣,不能增长贪心。虽然是简单的饭菜,却很满足。一菜一饭都要珍惜,不能浪费。吃饭时能这样想,这样做,就是在学菩萨了,就是把菩提心和吃饭结合起来了。 在吃饭的观念上一转变,就把凡夫的吃饭变成菩萨吃饭,把造作恶业变成修善了。举一反三,穿衣、睡觉、工作、学习等日常生活,以此类推,就都变成落实菩提心了,这生活就是行菩萨道,到处都是菩提道场,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”

这是大师教导我们在世间的日常生活中,就能提高认识,改变观念,转迷为悟,改造自己,转凡为圣。如果离开生活想觉悟,就象找兔子角一样,永远找不到,能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意义有正知正见就是出世,能转烦恼为菩提。对生活充满邪见,造作恶业,就不能自拔,就是世间。

再举扫地一例来说明怎样学菩萨。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,应当主动打扫楼道或住房周围道路等处公共卫生。这不仅对健康有好处,而且可以在扫地中学习菩萨六度。扫地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,体力属于内财,通过劳动,使周围邻居有个清洁卫生的环境,使他人得到利益,这属于内财施,这就是布施度。 扫地时,没有违背戒律,这是摄律仪戒。

扫地是为他人服务,不为私利,这是善事,所以是摄善法戒。扫地为众生,众生感谢你,向你学习,这是摄众生戒。一件扫地小事,三聚净戒却在其中了,这就是持戒度。 当你扫干净之后,又有人扔烟头、瓜子皮、吐痰等弄脏了,你不生气,不着急,不埋怨那些不讲卫生的人。弄脏了,接着扫,谢谢你又给我一次学菩萨的机会,你这样想,这样做就是忍辱度。

扫地要天天扫,经常扫,不间断扫,持之以恒,扫一次就有一次学菩萨的体会,扫一次就有一次进步,这样天天扫天天学,天天进步就叫精进度。 扫地时,不忘念佛,边扫边念,把心定在一句佛号上,心不离佛,别人说好说坏,全不放在心上,这就是修禅定度。

就这样天天扫,天天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。越扫觉悟越高,越扫烦恼越少,越扫学菩萨的道理越明白。地扫干净了,心也干净了,直扫得心明眼亮,法喜充满,智慧现前,这就是修般若度。 扫地虽然是件小事,其中却有学菩萨的大道理。扫地虽然是简单的劳动,却能开发般若智慧。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,就看你做不做。

象类似扫地的事,在家里有,在单位有,在学校有,在社会上有,到处都有,我们应当多做,争着做,不断做。久而久之,心里就没有自己,光想众生了。到那时,自利和利他不就换过来了吗?越学就越象菩萨了,菩提心就深深扎根了,不会忘失了。

总而言之,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,在家庭应当做个好丈夫、好儿子、好父亲、好兄弟、好妻子、好儿女、好母亲、好儿媳、好婆婆、好姐妹;在单位尽职尽力,做个好职工;在社会遵纪守法,助人为乐,做个好公民。一切随缘,不贪求,不怕吃亏,生活过得自在安乐,真正把自己忘掉,只为众生服务,真象经中所说: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。”这样众生对你钦佩敬重,看到学佛人真好,他也想学佛了,这不就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佛法、表演佛法、弘法利生吗?真能做到这样把菩提心和日常生活密切结合,自然就能保持而不忘失了。

2。深信因果

《华严经》说:“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法。”这是将信心比作佛道的源头,比作功德的母亲。一切善法由此而产生。这个比喻充分说明了信心的重要性。因果关系是佛法的重要观点,这观点贯穿于三藏十二部经论中,能认真学习经论的人,对此一定深信不疑。

但是一些初学者或不学佛的人,对此尚有疑惑。比如看到世上有一些善人受苦,恶人享福,就对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的道理产生怀疑。原因是这些人,看因果关系,只注意现在,忽略了过去和未来两个时期。如果按照经中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”这种联系三世的正确方法,去观察因果关系,就会使心中的疑虑顿消。

确实世上有一些人,奉公守法,不造恶业,甚至有些积德行善的人,一生清贫,甚至连遭厄难,祸殃不断。而有些人,贪赃枉法,走私贩毒,杀人放火,偷盗拐卖,无恶不作,却逍遥法外,甚至享受荣华富贵。对于这些现象,我们要用联系三世的方法,冷静地观察分析。那些受苦的善人,是因为他们过去造的恶业现在成熟了,因缘和合,就受恶报。

正如《华严经》说:“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但是这些善人,现在虽然在逆境中,但只要能坚持改恶修善,将来一定会苦尽甘来,因为现在种的善因,将来必定要结善果。那些现在作恶却享福的人,在过去世一定是修善之人,因为过去种了善因,所以现在有福报。但是他们现在昧着良心作恶,种下了祸根,早晚福尽祸来,身败名裂,堕落恶道,长期遭受痛苦。现在欠的债,将来一定还。正所谓: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间未到,时间一到,一切都报。除了上述善恶报应的三世因果之外,在净土法门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因果,即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其中有非常深刻的道理,以致一些久修佛法的人,甚至一些菩萨对此仍有疑惑。因此造成了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说的“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,是为甚难”的情况。释迦牟尼佛把净土法门称为难信之法,要使一切众生相信念佛能成佛更是困难。

《观佛三昧经》说:“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,从初发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种智。”又说:“十方诸大菩萨皆依念佛得。”这个开示非常重要,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个事实:释迦牟尼佛同十方诸佛以及我们娑婆世界当前贤劫中的一千尊佛(其中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,弥勒是第五尊佛,从弥勒开始后的九百九十六尊佛都是未来佛),这些已成的佛和未来的佛都是因念佛三昧,而得一切种智圆满成就的。也就是说这些佛,无一例外,都修念佛三昧,佛佛相念,忆佛念佛,念佛成佛。

又说十方诸大菩萨也是依念佛而证得的。由此可知念佛成佛是过去诸佛成功的经验,也是未来一切诸佛的必经之路。对此我们应当深信不疑。《楞严经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说:“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”这是说如果众生用心来忆佛念佛,或者现在,或者将来,就一定能见佛。离佛很近,不须其余方便,自然将自心的智慧光明开发显露,也就是说明心见性了。经中还说:“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无生忍。”这是大势至菩萨介绍自己的经验,在因地就是以念佛心,证得无生法忍的。大势至菩萨现在已经是等觉菩萨了,他的觉悟、智慧、福德已相当于佛了,他始终不离忆佛念佛,他是念佛成就的典范。

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说:“诸佛如来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诸佛正遍知海,从心想生。”这是世尊非常重要的开示,说明众生心想佛时,就与佛相应,一念想佛,一念是佛,念念想佛,念念是佛。能念之心是始觉,所念之佛是本觉,始觉合于本觉,始本不二,圆融自在,清净心现前,一切无碍,就成佛了。对于佛的开示和大势至菩萨成功的示范能深信不疑,便是深信因果了。

3。读诵大乘

佛在《华严经》中,用羊车、鹿车、大白牛车比作小乘、中乘和大乘。现今也可以自行车、汽车和火车来比喻。乘就是运载工具,小乘搭乘的人少,中乘稍多,大乘运载的人最多,而且速度还快。大乘佛法,教众生发菩提心,不仅自度,而且要度一切众生。众生分布在虚空、法界中,因此要求大乘行人心量要大。大小乘的区别在于心量的大小,心量的大小取决于是否发菩提心。

为什么要读诵大乘呢?佛对此在许多经中都有说明。如《无量寿经》说:“由于此法不听闻故,有一亿菩萨,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若有众生,于此经典,书写、供养、受持、读诵,于须臾顷为他演说,劝令听闻,不生忧恼,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,于无上道终不退转。彼人临终,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,亦能超过,生彼国土。是人已曾值过去佛,受菩提记。是故应当专心信受,持诵说行。”这段经文清楚说明了由于不听闻这部经,有一亿菩萨于无上道将要退转。如果有人能书写、供养、受持、读诵,为他演说等,于无上道终不退转,临终时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大火,此人也能超越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这样的人已值遇过去佛,受菩提记。所以应当专心信受,坚持读诵,如说修行。《地藏经》说:“普广,汝以神力,遣是眷属,志心自读此经,或请人读,其数三遍或七遍,如是恶道眷属,经声毕是遍数,当得解脱。”经文中告诉我们读诵三遍或七遍《地藏经》就能使恶道中的眷属得解脱,功德利益无比殊胜。

《地藏经》还说:“一切众生临命终时,若得闻一佛名,一菩萨名,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。我观如是辈人,除五无间杀害之罪,小小恶业,合堕恶趣者,寻即解脱。”经中说一切众生,临终时,如果闻一佛名、一菩萨名,或者大乘经典一句一偈,就能逐渐消除此人该堕五无间地狱的杀害重罪。一些本应当使其堕落恶道中去的小恶业,立即消灭,当下就得解脱。

《阿弥陀经》说:“闻是经受持者,及闻诸佛名者,是诸善男子,善女人,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这是说凡是听闻受持《阿弥陀经》的人,或者听到诸佛名号的人,这些善男子、善女人都将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,并且于无上正等正觉不会退转。

《华严经·普贤菩萨行愿品》说:“若人于此普贤愿,读诵受持及演说,果报唯佛能证知,决定获胜菩提道。若人诵此普贤愿,我说少分之善根,一念一切悉圆满,成就众生清净愿。”经中说,如果有人读诵、受持、演说普贤愿,果报极大,只有佛才能证知,此人一定能获证无上菩提。如果有人诵此普贤愿,仅说少量善根,即得一念一切都圆满,能够成就众生清净之愿。

以上列举了读诵大乘经典的殊胜利益,几乎在每部经的流通分中,都要说及读诵、受持的殊胜利益。之所以读诵大乘有这么殊胜的利益,是因为大乘经典为我们阐明了修行成佛的道理和方法,通过读诵、受持、演说等,将这些道理和方法弄明白,并按照这些道理和方法去做,那么就心明眼亮,不会走错路,就会得一切诸佛的护念,就会不退转于无上道,直至迅速成佛。所以要读诵大乘。

哪些属于大乘经典呢?凡是经中教我们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讲中道实相的道理,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经典都是大乘。我们中国属于北传佛教地区,所以流通的绝大部分经典都是大乘,比如大家熟悉的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圆觉经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大集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维摩经》、《心经》、《梵网经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等都是大乘经典,只要读诵就有无比殊胜的利益。

佛是大愿王,佛所说的无量经典是治疗众生无量病苦(妄想、执着、烦恼)的良药,药无好坏,万法平等,所以我们不要妄加分别,以免谤法。只要对症下药,就有疗效,就是灵丹妙药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毛病,来选择适合自己读诵的经典。读诵时越恭敬,越专注,越真诚,心越清净,效果就越好。

4。劝进行者

劝进行者,是菩萨的利他之行。也就是要弘法利生,帮助众生,明了佛法,皈依三宝,断恶修善,离苦得乐,了脱生死,破迷开悟,转凡为圣,证无上道。

菩萨自利指的是破烦恼障,菩萨利他是要破所知障。利他之行和自利又是密不可分的。菩萨是在一心利益众生中而得自利的,最终二障俱破,成无上道。这在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中有个很好的譬喻:“譬如旷野,沙碛之中,有大树王,若根得水,枝叶华果,悉皆繁茂。生死旷野,菩提树王,亦复如是。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,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何以故,若诸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菩提属于众生,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”

这段经文的开头,用旷野中的大树王作譬喻,如果树根得水,树枝树叶才长得好,花才能开得鲜艳,果实才能丰硕。接下来又作了深层的譬喻,在生死旷野中(指六道轮回的三界),菩提树王,也是这样。一切众生是菩提树王的树根,诸佛菩萨是树上的花果(这是指众生和佛菩萨本是一体)。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成就众生,最终是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同证无上正等正觉,也就是共同成佛)。

比喻之后,又作出这样的结论:因为上述原因,所以菩提属于众生,如果没有众生,一切菩萨都不能成无上正觉。通过譬喻把菩萨自利和利他的关系,说得非常透彻了。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,菩萨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。明白这些道理之后,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,决心修菩萨行者,就应当全心全意地去帮助众生,利益众生,为众生服务。弘法利生对于一般修行人来讲,确实较难做到。但是只要坚持这样的原则:不为自己为众生,名闻利养全抛弃。真正做到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,自然会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,得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,得一切天龙八部的拥护。不要好高骛远,要脚踏实地。从自己做起,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,一点一点积小善为大善。不要好为人师,总是教训别人,要多找自己的毛病,多做自我批评。

《楞严经》说:“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萨发心;自觉已圆,能觉他者,如来应世。”现在世上劝进行者的人,大多属于自己尚未得度,而先度人的发心菩萨,并不是三觉圆满的如来应世。因此必须谦虚谨慎,到实践中去学菩萨、做菩萨。弘法利生必须严格遵循“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智不依识”的原则。尤其是依法不依人,特别重要,讲法必须符合佛说的观点,要从佛经中找依据,不能听某人说的,人云亦云。不能依自己想的,自以为是。这才不至于出偏差。不明白的,要虚心求教明眼善知识,不要乱讲。

讲法的内容不要离开戒定慧,因为《楞严经》说得很清楚:“佛告阿难: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。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戒定慧这三无漏学是修行的三大要素,也是三藏十二部的全部内容。尤其是戒律是最基本的要求,这是修行的基础,舍此不能得正定,当然也就不能开智慧了。

《佛遗教经》说:“汝等比丘,于我灭后,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,如暗遇明,贫人得宝。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,若我住世,无异此也。”佛在此谆谆告诫我们:在佛灭度后应当尊重珍敬戒律。这样就好象黑夜中遇到明灯,不至于迷失方向走错路,摔跟斗,堕恶道。又象贫穷之人得到如意宝珠,一切具足。戒律就是我们的大导师,遵照戒律去做,就象佛住世教化众生一样,没有区别。这就说得非常清楚了,佛来住世,也是讲戒律,叫大家遵守。那么我们见到戒律就象见到佛一样,应当牢记世尊的教导,遵守戒律,不要有丝毫违犯。

如果不慎犯了戒,要立即忏悔。要常拿戒律作镜子,来对照自己有没有毁犯。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、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,不能疏忽大意,处处小心,不要毁犯。能够持戒者,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修行,或修禅,或念佛,或持咒等都能得正定。如果不守戒律,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就。当正定的功夫日益加深,心得清净时,自性智慧就显现出来了。

这智慧不是外来的,是本性中具有的,是每个众生都有的,只是因妄想执着遮盖不能显现而已。通过修戒修定,就能除去妄想执着,把这些遮盖掀开,自性的智慧光明就显露出来了。修行成佛就是如此过程。一个发了菩提心,想弘法利生的菩萨,必须自己先去学三无漏学。俗话说:“打铁须要自身硬。”自身不硬打不了铁,自己没学好就教不了别人,先得自己学好学精,自己做好了,就为别人树立个好榜样,就是为别人表演示范,这就是身教,同样起到教化众生的作用。

这是菩萨自利利他之行,也是实实在在的弘法利生。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识这一点。讲经说法固然是弘法利生,自己如法修行,修戒得定开智慧也是弘法利生。言教和身教并重,各有千秋,相得益彰。利人利己,悉皆成佛。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 《学习净业三福的重要性》由我要咒语网资料整理与编写,转摘请注明出处。

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
  
  
  
  

©Copyright 51zhouyu.cn 版权所有
沪ICP备12006169号-2

当愿众生皆离苦 - 早生极乐成正果 - 还入娑婆度有情 - 不昧因果观自在